汇集名师与新作

注册
达人网首页>人物访谈>设计师陈彬:城市设计“手艺人”,于细微处留住时代

设计师陈彬:城市设计“手艺人”,于细微处留住时代

2019-10-10 11:45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达人网微信号 (评论4条) 浏览量: 9519

陳·彬

ADF后象设计师事务所  创始人、设计主持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武汉设计联盟学会 会长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副理事长

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ADCC)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CIDA)设计委员会 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IID-ASC) 理事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CBDA)设计委员会 委员


陳·彬,大学教授,设计师,城市记忆设计研究者。

在坚持尊重历史和东方美学的同时,强调以当代的视点和体验进行设计研究和实践,坚持做“有美感、有细节、适度而优雅的设计”。带领团队凭借对商业形态和设计语境的独特认知,为所参与的项目注入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元素和商业潜能,创造出艺术与商业双重成功的空间作品,同时被商界和设计界关注。

近年来,更加关注城市文脉保护和旧建筑空间再利用策划设计,提倡城市记忆美学和建立微观设计档案,并持续研究和实践。


01

从版画到设计

小编:陈老师您好,非常高兴能借百年校庆之际对采访到您。近年来,我们注意到您多次获得国内外空间设计专业奖项和荣誉,如:“INTERIOR DESIGN CHINA 名人堂”正式成员、“CIID中国设计影响力人物、2016年度中国建筑设计卓越奖“金座杯”、德国iF设计大奖及英国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奖……

您能谈谈从版画学科向空间艺术方向转换的机缘是什么吗?

陳·彬:人的经历有很多偶然性。当然,偶然性里也会有一些必然的东西。比如,我从美院绘画系毕业后分配到一所理工类大学的设计专业当老师。虽然当时主要在教基础课,但不自觉的会接触到设计。周围很多同事、朋友所做的事情都和设计相关,我自然也会对设计产生一些兴趣,会更多的、更积极的了解它,这是偶然的。

大学时代的陳·彬(左三)


偶然的接触变成必然的原因则是对设计学科的喜欢。虽然学的是版画,但我一直在关注设计,无论是平面视觉或是建筑空间,我都非常喜欢。所以就我自己而言,这种转换是非常自然的。


小编:您认为大学专业课的学习带给您的是什么?您说过版画专业比其他绘画专业更兼具设计学科的特点,那么版画学习给您的设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陳·彬:个人的感觉是,版画相对国画、油画、雕塑,它是有设计思维和逻辑的绘画种类。分版的设计安排、每一块版的位置经营、颜色设定,都要做通盘规划,印制的过程也需要周密计算、评估。所以,我觉得版画一方面在培养创作者把握艺术的本质或者说本体,又对创作者在事情的安排如计划、逻辑等等细节上有所训练。这是版画这门学科教给我最重要的部分。

这些东西对我做设计时的工作方法和思考方式都很有帮助。


▼陳·彬版画作品

(铜版)1994年入选全国八届美展


《游戏者》(木版)1995年

《司南》(木版)1996年入选全国十三届版展


02

城市记忆

小编:您是如何理解设计的?近年来,您非常关注城市文脉保护和旧建筑空间再利用类型的设计。你是如何运用“微小的力量”来表达人们记忆深处对城市的情感归依和渴求的?于空间而言,人和物的交集过程中势必会有情感的流动、交流,您觉得人、物、空间三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设计在中间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陳·彬:为什么要通过细小、细微的东西来传承城市的记忆?这是我从一个设计师,或者说是从学艺术背景的设计师身份去考虑的。设计的本体是什么?我们一直说设计和艺术创作有不同,艺术创作更向内,是去挖掘自己内心的一些感受。设计却是相反的,是向外的。它一定是服务于当下,服务于你的客户、委托方的。往大里说,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所以设计一定有个具体服务对象,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当下的社会、生活,几乎每件事都离不开设计,因此说它是人和物之间的一根纽带。

改造前——《麦加利银行大楼旧址》


之前说到的城市记忆。我一直觉得一座城市的形成可能有非常多的原因,所以应该要有很多细节去表达、强调它形成的过程。我的观点是:城市建设、改造要从点开始,而不是从大的块面开始。大的规划固然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和人真正能密切接触的东西,比如一块旧门牌、一个门把手、一条行道的护栏等一些小物件,在规划师或者大的景观师的尺度里几乎会忽略不计。而这些恰恰又是我们每一个人能真正触碰、感知到的“城市”。

小编:我也关注了您的一些作品,您会特意把很多旧的痕迹保留下来,同时又会加入一些当代的元素,能和我们说说您这类设计的理念吗?


陳·彬:除了做商业设计,我还有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城市里一些老建筑的再利用设计研究。不是单纯的文物保护、建筑修缮方面,这些不是我的关注点。我的方向是要让它有新的价值或者再使用的可能性。

《汉口俄国领事馆旧址》


因为建筑和人一样,有从少年、青年、老年的衰退过程,能够不间断的被重新利用,是它们不断新生的过程,能够延长它们的生命周期。像人一样,不停地有新的东西来充实你,你生命的丰富性才会拉长生命周期。建筑同理,一个好的建筑只有被使用,它才是活的,如果闲置,无人问津,它就会慢慢死亡。

这里其实还存在着一个老建筑当下如何满足现代人使用,同时又要尽可能留住这个建筑该保留的历史记忆问题。对此,我会特别在意建筑原址留下来的一些信息,用一种专业的方法去挖掘、发现它。这个过程和艺术创作非常像,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敏感。

改造后——《壹号餐房》


同样一件东西,不同的人,看到后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做设计也是如此。大家可能觉得设计无非是用钱去创造什么,当你在做这类设计的时候,对于老建筑信息的发现、挖掘、整理并且想着怎么去使用时,有艺术教育背景的设计师的强项、优势就会体现出来:他们对时间的痕迹和它所创造的美的东西会非常敏锐。没有这类教育背景的人,对这些东西是比较迟钝的。这也是我们传统理工科类建筑规划专业教育所欠缺的问题,他们的尺度是宏观全局的,往往会欠缺更生活、更情感化的考量。在我们眼里城市里最宝贵的东西,如一堵老墙或者旧时的院子,在他们规划尺度上有可能会非常不在意地忽视掉,许多承载着记忆的点也随之不经意间就消失了。


小编:在20世纪百废俱兴的时代,梁思成和林徽因面对拆毁和兴建,不遗余力地为保护老建筑而四处奔走。梁思成在保护京都和奈良古建筑上,也是竭尽全力,最终劝阻了美国空军对奈良的轰炸。他们对建筑最大的贡献,是那种为保护古建和修缮古建而忘我的精神。梁林二人保护的,可能远不只是古建,而是鲜活的建筑历史、沉淀的建筑知识与人文的建筑情怀。

刚才您说到老建筑时间的痕迹,我的理解是保留了前人留下的一些信息、那个时代的信息,也就是延续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某些基因。这样看来,您“城市记忆”项目里的物件和空间不仅仅只是设计美学上的,应该也有很多人文上的探索,您会关注老建筑背后的人文信息吗?


陳·彬:一定的,我刚刚说过,老的空间和建筑的气息并不只是指建筑本身的物理信息。比如说,一堵墙、老的窗子、老的地板,这些都只是个局部,在它们后面一定会有那个时代很多人的信息。

有人的气息就一定会有一些文化的讯息,他(它)们是关联在一起的。所以,设计师的敏感度,对这些内容的挖掘方式、方法、深度都会决定这个项目到最后的呈现、传递的走向。


小编:我之前走在天津街头,会传来三弦,京韵大鼓的声音,这兴许就是在整体人文氛围里的一个和谐的音符。我们也会时常见到一些不尽人意的古街改造,会被改造得很商业,更消费主义,更“高大上”,我感觉这些不成功的案例其实是从传统的语境里逐渐走失的过程,耳濡目染、感官氛围,晨夕相伴、饮食起居、人情里短的生活物件渐次消失,人开始从实体到精神迷失自己,步入更加消费的功利和实用主义。所以,您所做的把人文尺度的“城市记忆”保留下来就显得弥足珍贵且很有意义了。


03

传统与现代 

小编:刚才您说到传统的承续 ,但我们也关注到您的空间作品中会出现一些很精彩的当代艺术品。当代艺术介入空间设计,您相应的思考是什么?


陳·彬:在我的设计中,会有一些相对自我的表达。我会特別关注、追求空间场域中的人文艺术气息以及视觉上所能带來的记忆和愉悦。我的教育背景也决定了在传递这此信息时,具体的处理方法可能和建筑、环艺学科背景的设计师有所不同,会更多的融入自己对艺术创作,特別是绘画创作上的理解和感悟。走过一段职业路程以后,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自己所走的方向、所用的方式其实和最初的出发点有非常大的关联。

《国采T3展示中心》


我也一直认为自己并没有走出艺术圈子,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艺术、对设计、对生活的理解,设计也是可以去表现绘画要表现的东西的。我们可能会用一些固有的学科方式做分离:这是建筑、这是环艺、这是绘画,这种观念是要改变的,它们之间一定有诸多的关联。很多建筑大师在艺术上的修为并不低,也不会低。很难以想象一个对艺术、对文学、对美学没有领悟的人能做出好空间,几乎不可能。

我的方式也是这样的,会在哪怕是商业设计里尽可能的把一些对艺术的理解表达出来,会用绘画艺术、装置的方式去呈现,这大概也算得上我的艺术观念的表达吧!

《国采T7、T8系统写字楼》——公共空间艺术品植入方案


小编:这是个很棒的方式,像是把艺术馆直接搬到了受众家里或者是一个商业空间里面,随时就能与它见面、互动,单纯去欣赏或者对应的思考一些问题,这个体验感会很美妙!


04

艺术与商业 

小编:十多年前,您与合伙人创建了ADF 后象设计师事务所,并带领团队凭借对商业形态和设计语境的独特认知,为所参与的项目注入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元素和商业潜能,创作出了大量兼具有艺术与商业价值的空间作品。您认为市场与艺术设计如何取得平衡?


陳·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把商业的需求和艺术对立起来,我一直不大认同。大多数情况下,商业的需求、诉求和艺术的表现不是对立的。恰恰好的商业诉求,是有了艺术表现的介入才变得不一样。所以设计师应该是一个能够把握度的人,比如商业需求、功能诉求和视觉上表现的尺度。有经验的设计师一定会把握得很好,没有经验或者不成熟的设计师会让二者对立起来。


小编:那在您的商业和艺术实践的过程当中,有遇到过困难吗,比如说甲方不认可方案,曾遇到过哪些困难,您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陳·彬:每一个设计师的成长过程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有的人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法,还有些人却需要很长时间才找到方法。我觉得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处理和人打交道的这件事上是不一样的。设计师需要好的情商,艺术家不一定需要。我遇到的好的设计师、建筑师,都有非常高的情商,很擅于和人打交道,并且很擅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也很擅于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巧妙地让人接受。好的设计师,要解决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很多综合的问题。


小编:您能和我们介绍一下近几年最满意的设计作品吗?


陳·彬:我介绍一下在武昌改造的一个老建筑作品。它原来是一个老纱厂的办公楼,改造前,这个建筑以非常消极、颓废的状态存在着,就是我前面说的刚开始没有人关注,没有被很好的使用。

现在我们把它改建成了一个当代艺术馆,能够被更多人接受、进入、使用,那它已然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姿态,重新在这个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光是它被修缮,非常漂亮的伫立在那个地方,关键是它的功能变化了。它获得了新生,重新被使用,被更多的这个城市不同的人使用,我觉得这个是特别有意思的事,也是设计的意义所在。

小编:请您谈谈您在设计这些作品时的构想及难点,您刚刚说的可能是使用功能的转变,在设计上,您特别满意的点在哪里?


陳·彬:这个建筑空间改造的设计上有趣的是我采用了一种并置的方式,就是老的痕迹和新的东西在同一个空间里和谐存在。老的东西让人知道它的历史、它的记忆,新的内容让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时尚的,非常当代的空间。

BIGHOUSE当代艺术中心室内空间


我觉得老的建筑不能被修复成阴森森的坟墓式的“博物馆空间”。传统的博物馆空间和我们当下特别是将来的年轻人的关注、喜好不一定能衔接得上,会是很大的问题。所以在这个作品里,我从动线、色彩运用、空间的划分等细节上都特别注重年轻人能接受、使用它的尺度。这是这个项目从设计规划开始就坚持、实践的一个着重点和亮点。

BIGHOUSE当代艺术中心空间的色彩运用


小编:我也觉得设计一定得和当下有关,这次巴黎圣母院塔顶被大火烧毁,有很多新的完全有别于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的方案被晒出来,人们很有可能不会按照以前的面貌去重建。因为修旧如旧的方式不一定适合当下,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和喜好。所以我觉得您的传统与时尚并置的设计理念会给同学们有很多的启发。


05

设计师的自我修养 

小编:您毕业后不仅仅在从事室内设计实践,还在高校任教,理论结合实践,您认为怎样才能培养出兼具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陳·彬:我一直觉得“培养”是双向的。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最后学生能否接受,其实挺难的。成长很多时候是人自己领悟或者醒悟的过程。老师们当然愿意每个培养的学生都能像你刚才说的那样:有很深的人文情怀,然后在技术、学术上也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我真的认为这是一个个人问题,学校可能会给一个氛围,社会会给一些方向或机会,但是真正成功与否还在个人的把握上。

中国设计星(2019-2020)晋级演讲会嘉宾导师


小编:家庭和社会环境会影响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他从小对社会、对周边的东西,有没有敏锐的感知力,有没有正确的价值维度的思考,环境土壤是因素,认知优劣在个人。


陳·彬:教育只是一种辅助而且在某种情况下是非常弱的辅助,每个人的成长最终还是按自己个体的方式来的。


小编:在一些其他国家,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白纸黑字的理论里,会开放学生的双手和眼界,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们去触碰这个世界,这样一来,孩子思维方式,动手能力会得到解放,对于世界有更直接的感知、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我们的应试教育在这方面可能会更被动些。 同学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陳·彬: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都觉得艺术能够改变什么,但每个人有自己的命运的轨迹,这个可能和学艺术还是学自然科学关系不大。如果人是善良的,他学什么后都还会是善良的。我可以给学设计的学生们一些建议,特别简单:第一、专注你擅长的事;第二、坚持做你专注擅长的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必须被填满的,之后就会有收获和改变。在很多场合许多年轻人会问我:怎么去做这个,怎么去做那个。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大家都会选择一些自己觉得擅长或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去做,会做很多别的事,可以有很多方向:比如画画,做雕塑,做广告。我接触到设计,特别是接触到室内设计时,就觉得这个是自己特别喜欢的。我的教育背景不能支撑我去做太大尺度的东西,比如大型的建筑或景观设计,但是在小尺度空间里,我会有自己特别敏锐的感受在里头,而且我自己也察觉到了,所以就一直做这个再没有做别的事。


小编:您说的道理浅显易懂,做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大家都比较浮躁,很难“一根竿子插到底”。


陳·彬:在我做设计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多不同的东西诱惑大家去做,而且那些是能够马上能看到结果的,但你还是要坚持去做自己认定的某一件事才行。


小编:有哪些您喜欢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向大家推荐或介绍一下吗? 


陳·彬:人都会习惯性的去关注自已的同类,我也不例外。喜欢独处、在意细节的我,特别喜欢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一定是这类型的。在艺术家中,我特别享受莫兰迪画面中渗透出的独处气氛,他处理的色彩和构图让人著迷。

乔治·莫兰迪部分作品


建筑师中,我喜欢细节大师卡洛·斯卡帕。他对所有细节的处理方式,都是对视觉和功能极高级的诠释。他是设计师更是艺术家。

卡洛·斯卡帕代表作品之一《维罗纳古堡美术馆展厅》


小编:您切实贯彻了您的想法,把关注敏感、细小东西的兴趣点专注到极点,发挥到极致。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和工作来说,专注的确是最重要的品质。


小编:同学们需要关注各自专业方向的设计赛事吗?


陳·彬:我一直鼓励、赞同年轻设计师或学生们多参加设计赛事,虽然我们对各种比赛有很多的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作为学生,不要去想太多其他的东西,就把自己好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试着让大家了解一些就行了。因为包括我自己也是得了很多的奖(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把所有重要的奖全部拿了一遍),才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相当程度上认可的。

陳·彬收获的部分奖项


只要这些作品是你自己的,而且是你真正思考过的,它被认可不是坏事情。现在很多赛事可能比较商业,或者有各种各样其他非专业的利导,那是他们的问题,作为一个设计师,把你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能看到并且被大家认可,我觉得这个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有意义。

2018 “INTERIOR DESIGN CHINA 名人堂”正式成员


2017年度CIID中国设计影响力人物


小编:年轻人可能不太成熟,但充满想象的设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丰富整个设计创作生态圈。


陳·彬:年轻设计师应该多去参加活动,会有所增益的。


小编: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虽然不一定能学习到人家的东西,但是你也会吸取到很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陳·彬:可能你不一定能拿到奖,拿奖的毕竟是少数。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然后你也会知道怎么样去看待你自己,这个对于年轻设计师的成长来说挺重要。而且我始终认为好东西最终一定会被认可,对于坚持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人来说,这些认可会是很好的动力。


小编:在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镜子”,让你反观自身,收获不同侧面的自我认知,确实挺重要的。


小编:哪些学习方式能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同步的成长?


陳·彬:对于设计学科来说,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不要只停留在书本上,特别是学空间设计的同学,一定要到空间里去感知。当然不是去拼命地拍照,是你真正走到空间里去,空间的气氛、它的尺度、它的光线,当你切身地去感受时和在网上搜图、down图、翻书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好的学习是要真正地去体验,无论是商业设计,还是我们所谓的一些文化空间的设计,传递给人的东西都是体验,设计师要解决的也就是这个问题。


小编:母校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您对于母校有怎样的祝愿呢?


陳·彬:无论什么时代,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使命。任何时代,艺术院校也都有自己的使命,在这里,我祝愿母校能和当下的时代节拍同跳跃、同搏动。节拍吻合了,从这个学校出来的人,才能和这个时代吻合,这个很关键。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秋色麦田 2020-6-23 10:04
支持达人网
引用 孙星星 2019-11-22 08:57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引用 aissy 2019-10-21 22:50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引用 鹿池设计 2019-10-10 17:06
支持达人室内设计网

查看全部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