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名师与新作

注册
达人网首页>人物访谈>设计师潘冉:立足当代回望古典,重塑东方空间美学

设计师潘冉:立足当代回望古典,重塑东方空间美学

2019-6-27 15:26 文章来源: 现代装饰 责任编辑: 达人网微信号 (评论2条) 浏览量: 4774

寻找设计的温度 第二季

关于对设计的思索与推敲,
这次我们希望从“温度”开始构建
在空间的表象之外,
我们能否通过设计给予用户
更多的情感关怀以及精神共鸣?

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在“寻找设计的温度”第一季中,
我们听见了来自全国12位设计师
对“设计”以及“温度”的观点与看法,
传达出不同的设计观与生活观

2019年,我们重启“温度”之旅,
继续走入八座城市,
与八位设计师探讨
设计的创造力、设计与地域文化以及更多有趣话题

第二期 潘冉(南京)


立足当代回望古典,重塑东方空间美学

策划、采访 | 陈雅男    撰文、编辑 | 范嘉苑


四月下旬的南京,小雨淅淅沥沥。巷弄里的名谷设计低调地藏在一片竹林之后,通过窄小而古朴的入口进内,豁然开朗——古城墙下的来院,新和旧的建筑肌理与院内树木融汇交织,在阴沉天气的映衬下,愈显水墨画般的气息。来院与潘冉的气质仿佛是彼此契合的,日常品茶、抚琴、赏画,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就连设计也变得慢了下来。从小生长在鱼米之乡,在江南文化的浸润之下,潘冉骨子里的文人调性可见一斑。


这种人文气息也渗透在潘冉的作品之中,在潘冉领导下的名谷设计团队,专注当代空间在东方精神认知下的传承与创新,通过系统地梳理东西方设计脉络,重新解读了东方空间美学。古典与当代二者在潘冉的作品中不存在冲突与对立,而是自然和谐地交融,他将现代建造法则与中国传统美学相互整合,演绎出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诗意空间。这种传统跟现代元素的融合与重组,似乎也隐喻了潘冉的内在个性,既有沉稳内敛的一面,同时内心也住着一个自由反叛的男孩,二者能产生出有趣而丰盈的化学碰撞。

▲ 来院


现代建造法则与传统东方美学的融合重组


“我们的认识论是立足现代回望古典,追求一种经典的美学气质”,潘冉如是说。在潘冉看来,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核不仅是表象化的东西,东方文化是精神层面的呈现,讲究的是空间气质,设计师要解决的是空间“骨骼”的问题,当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对的,不仅是中国元素,即便用西方元素也可以体现东方性。因此,建构手段是没有边界的,只有深究东方文化的历史脉络才有可能塑造出具有传统精神气韵的空间。

▲ 红公馆夫子庙店


▲ 红公馆老门东店


“来院”,来,由远到近,由过去到现在,由传统到当代,其名字本身就体现了潘冉做设计的出发点,再到后来大家所熟知的竹里馆、红公馆、二十四·单、南京九月森林销售中心及四期样板单元等项目,这些空间都呈现出东方文化的骨格,也融入了现代建造的语汇。潘冉敬畏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追寻经典美学观念的同时,也肯定了西方现代主义建造法则的重要性。热爱传统文化并不仅指固守传统,还要不囿于传统,通过理性梳理融入设计师自己的思考,结合当代行为方式去解读传统,才能实现传承与创新。

▲ 竹里馆


以诗意建筑语言解读空间哲思


潘冉坦言,建筑就是他的信仰。他欣赏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的作品,把建筑上升到哲学高度,用诗化的建筑语言来解读空间,这种设计思路也是他想努力的方向。在东方美学里,讲究一种敬畏自然的抒情,这种诗意化的表达是否会与功能性产生矛盾呢?对于这个问题,潘冉提出“去功能化”的观点,“去功能化”不是指不要功能,而是要转化功能,用东方美学的建构方式重新解读“功能”这个词。

▲ 二十四·单 淮扬新味餐厅


“一个空间可以用文学叙事的方式去营造,于是营造工法就被放大,你可以从美学开始建构。”潘冉认为,一个好的空间是逐渐生长起来的,它不是表现设计本身,而是要通过设计去表达空间本质。一边感知,一边营造,让建筑具备生长的状态,这是最理想的建构方式。

▲ MY HOTEL


设计的温度需要有“贴合感”


潘冉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旧建筑的改造项目,他认为赋予旧建筑新生,最大的难点在于是否可以“通达情感”。通过建筑去解决情感的问题,再深入至其他的层面,这种改造的过程以及呈现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温度的事情。对于“设计的温度”这一主题的探讨,潘冉道,“有温度需要贴合感”。有温度的设计需要在形象之外再多走几步,并关注它的可持续性,要考虑空间是否具备想象力,能与时间一起生长。当“火气尽褪”后,使用起来愈发舒服,这就是“贴合感”,设计的温度正是这样一种多维度的建构。


▲ 南京九月森林销售中心


▲ 九月森林四期样板单元


对话录(精选)

潘 冉

名谷设计机构创办人


名谷设计是从什么时候搬到“来院”的?沉浸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建筑中办公,能否描摹一下您一天的工作状态?


潘冉:2015年的时候,我们给老门东历史街区做一些设计性的工作,当时留意到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个三进式的院落。“来”是一个动词,从远处到近处的一个过程,其实讲的是由过去到现在,由传统到当代。我们希望在传统的形式上加入一些当代人的思考,所以我们建立了“来院”。


工作效率会降低,这是一个最直接的状态(笑)。第一,我们比较安静,我给它的定位是“在城市之巅守一方麦田”。因为整个地块的位置比较中心,相对喧闹一些,而我在入口做了一片竹林,从竹林进来把门一关就可以很安心地画图。第二,除了日常设计工作,在这个环境里有些事情也变得比较有趣。比如说一个甲方,他来了以后可能先会惊叹一下,然后也会降低声音,原先很急的一个方案提报可能会变成让我们做慢一点。

▲ 藏在小竹林里的名谷设计入口


▲ “来院”环境


除了名谷设计以外,它也衍生了其他的机构,例如东琪及道、蜜麒麟陈设组等,同时您也强调名谷设计一直在遵循“空间 - 陈设 - 灯光三位一体”的设计模式,可以跟我们阐述一下整个公司的架构吗?


潘冉:2008年创立名谷设计,我认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状态。在这漫长的十年过程中,我们一边在学习优秀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在探寻什么样的设计体系才最适合我们团队。我们的认识论是立足现代回望古典,追求一种经典的美学气质。我经常说一个好的空间是像生长起来的,而且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去设计化”,它不是表现设计本身,而是要通过设计去表达空间本质。我们一直在追求完整,我们认为空间、灯光、家具至少是一个基本的三角形构架,后面还会出现艺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2017年成立了及道艺术馆。我们也不是为了适应市场,而是团队需要修炼,我自身也需要修炼。我们开始研究传统家具,研究传统生活美学,这些细微的东西反而让我们觉得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内心真正向往的是一种美好的东西。


我认为一个专业的设计师不能依靠灵感去解决专业性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积累在平时就已经完成了,包括你的游学,读书,参与自然生活,这些都是灵感和创作的来源,当整合完这些东西以后,我觉得创作就解决完了。在成立及道艺术馆的同时,我们也成立了东琪及道建筑设计顾问这个团队,因为我最初学建筑,虽然后来做室内设计,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对建筑的追求。我认为建筑、室内和生活美学及艺术应该打通界限,就像东方美学里,建筑会表达出一种敬畏自然的抒情,它是很少谈功能性的,而西方建筑会谈功能性,当然我们不能回避功能性的问题。我在2018年曾讲过要“去功能化”,它的意思不是说不要功能,而是要转化对于功能的解读,转化成一个有人味儿的做法,用东方美学的建构方式去解读。


明代有本书叫作《园冶》,里面提到“装折”这个概念,其实讲的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转折关系,不像我们一直在讲装修。我认为古人给我很多启示,他的高级在于讲空间,他认为室内和室外是不可分割的。如何打通这种界限是很重要的,设计师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心存敬畏地把这些事梳理清楚。

▲ 及道艺术馆


您学建筑出身,有着很理性的逻辑梳理特质,同时您也很有文人气息的感性一面,例如您平常会焚香和弹古琴,这种品性的养成是否跟在地文化的熏染有关?


潘冉:其实焚香、弹琴都是相对表象化的东西。我从小生长在一个鱼米之乡,小时候只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环境,而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长什么样。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没有自信的,而当你去看完世界以后再回来看自己的家乡,你会不想离开这个地方,我觉得一方水土跟人的气质是有一定的直接关联的。


设计师光讲功能性的东西,或者光讲美学的东西是不够的,设计可以是文学的叙事,一个空间可以用文学叙事的方式去营造,于是营造工法就被放大,你可以从美学开始建构。就像要盖一个亭子,先放一根竹子再放一颗石头,这是一边做一边想的状态,是具备生长感的一种建造状态。


您的很多作品中都带有东方调性,您怎么理解东方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呈现?


潘冉:我认为东方文化是精神层面的呈现,注重的是空间气质,并不是说你用了中国元素它就体现了东方性,我用西方的元素也可以体现东方性,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举个简单例子,在墙上挂一幅画,东方文化会以偏轴为美学,而西方会挂中轴。我觉得进入这个体系要找到一个核心,也就是首先要解决空间“骨骼”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看美女的标准在于她的比例是不是最好的,并不是说她穿了一件花衣服就是美的。我觉得体现东方文化最重要的是空间气质,至于它具体要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我觉得既可以用中国元素表现,也可以用异乡元素表现,这个是没有界限的,现代主义给到我们的启示就是打破这种界限。


您的项目当中有很多是旧建筑改造,您觉得旧建筑改造的过程当中最难的是什么?


潘冉:旧建筑的改造是赋予它新生,它跟新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通达情感”。中国建筑的屋顶就是取飞翔之式仰望天空,同时屋檐探向土地敬畏自然,所以它是有情感的。另外,它有庭院,我们的双脚可以踩在这片土地上,所以当你去改建一个旧建筑的时候,它已经解决了你的情感问题。我们需要的建筑是可以让你不断回味的,只不过这个严密的逻辑藏在一个很自然的状态下,你第一次可能没有那么快能感受到,但经过接触后你会慢慢地感受到这个建筑可以解决你所有的问题。

▲ 拍摄花絮


您也有一些偏现代的商业类空间,在面对商业类空间时,您如何平衡商业与情感表达?


潘冉:偏商业类的项目其实要最直接地解决问题。甲方业主委托给你的设计任务首先要完成,当然自己的内心也要表达,不能放弃自己的阵地,而这个阵地就需要有机会,比如说在我们解决完一些基本的问题之后,还有一些余地可以让我们发挥,让项目更加接近我们想要的面貌。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回避一些客观的东西,只需要去面对和解决掉就好了,我觉得寻找机会对设计师还是很重要的,设计师面对权利和资本,最缺的就是机会,谁给机会你就去珍惜好这个机会,反正我是蛮珍惜的。


我们会尽最大的限度去沟通和引导一些投资人的观念。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投资人的着装、气质和行为方式在慢慢地跟这个项目贴合,我们会很享受这种感觉。好的空间一定可以影响一个人,就像你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空间,你觉得你的很多行为被约束,被修正,而它不是通过制度来修正的,是通过一个无形的空间气场来影响你的,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要追求的一个东西。


您觉得什么样的设计才是有温度的?


潘冉:有温度需要贴合感,如果只是单纯地解决设计任务书里面的东西,你很难去解决温度。温度可能要在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形象之外再多想几步,比如它后期的维护,你要考虑服务员的行为动作,而并不只是考虑客人的行为动作。另外,我们要考虑在建构过程中,是否能够让我们的空间具备想象力,能够随着时间一起去生长,也就是它的可持续性。好的东西应该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火气尽褪”,变得更舒服了。这就是一种贴合感,我觉得温度是一种多纬度的建构。


来院里也有很多您自己设计的家具,您是否也会把温度融入到您的产品设计中?


潘冉:会有的,我觉得家具以及产品设计就像笔墨,笔墨有大章法和小章法。大章法讲究构图,建筑的窗户、门和空间的比例;小章法讲究空间里面出现的器物以及这个空间和人的比例关系。不要认为家具就是家具,家具像一个建筑,家具本身有空间,而建筑也像一个家具,只是尺度的问题,这个可以打通,可以让它没有界限。

▲ 工作中的潘冉


您提出“以江南文人精致生活态度解读空间美学和哲思”,这个设计理念是不是也从侧面印证了您是一个偏文人型的设计师?


潘冉:我平常喜欢看古画。古时没有照片,最高级的文人阶层生活,都记录在画里。他们很讲究,而且对生活是有要求的,特别是明代的文人和宋代的士大夫阶层都有这种表达,比如《韩熙载夜宴图》,当朝的宰相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宴客,你会看到人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在空间里放一个很大的家具,让人坐在家具上找不到存在感。文人的生活状态很高级,里面有很多细节能给我启示。所以我觉得,解读空间并不只是把一个空间建完,而是要发觉这个空间的可能性。就如西方建筑师路易斯·康把建筑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他做了更多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团队的定位也是这样一个方向。


您提到建筑路易斯·康把设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那您认为设计应该是更多的去讲究认识论还是方法论?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潘冉:一定是二者兼而有之,而且是拿捏得恰到好处。我觉得西方现代主义给我们很多技术上的支持,另外一方面中国道家和儒家也给予了我们认识论上的启示。我觉得作为中国的设计师,有着复兴本土的责任。通过什么样手段去复兴?那就需要结合全球各个纬度的智慧,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认识论是我们的精神核心,而方法论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建构手段。

▲ 采访现场


耳闻您在大学求学阶段玩过摇滚,这跟您目前偏人文的气质形成很大反差,您是怎么看待改变的?


潘冉:我很享受改变,我认为变化才是永恒的。没有变化的东西会很无趣,中国文人讲求的就是变化。它没有一个定式,就像设计师往往可能有自己的标签,当然有标签就会有辨识度,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项目,但是你不觉得很无趣吗?我们需要有个性,我觉得在当下这个阶段,个性很重要,而我也会一直变下去。


您能否给年轻设计师梳理一些建议?要怎么样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潘冉:设计师要把自己当作一块海绵,我倒是建议年轻的设计师在学习阶段不要管东方还是西方,在没有定格之前一定要扩大自己的认知,找到和自己最相适的那个部分,我觉得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学会对比,必须在发现不同国家及地域最好的设计后,再去产生自己的认知和观念。所以我认为,年轻人先要去看世界才会有认知。

▲ 现代装饰主编陈雅男与潘冉合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我爱喝果汁 2019-7-11 09:43
升级好难
引用 ztf137922 2019-7-4 09:49
作品舒服,大气,有内涵

查看全部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