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名师与新作

注册
CUN寸DESIGN崔树设计丨上海弄堂深处的36㎡住宅
达人设计  / 发表于 2023-10-10 15:52:07 |精品样板·严选  / CUN寸DESIGN/崔树

达人设计

网站总编

私信回帖


夏末秋初的早晨,
DECO来到上海市中心
冒着浓浓市井气的弄堂里,
拜访策展人祝羽捷的新家:
两年前,她邀请北京设计师好友崔树
为自己改造了一个
不到40㎡的迷你公寓。

这是一个典型的“老破小”,
入口位于弄堂深处的建筑底层,
一进入室内,
我们就看到了
屋顶天窗倾泻而下的充沛阳光,
窗外还摇曳着一株枫杨树,
充满自然生机的感受,
与人们对老房子的刻板印象天差地别。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小房子户型,
如何能打造出这样
别有洞天的室内体验?
屋主在上海青浦郊外,
已有一幢带有200㎡花园的独栋别墅,
她又为何要在市中心打造
这样一个迷你的“第三空间”?

为了当面解答我们的“一千零一问”,
崔树特地从北京赶来,
房子的首次入住体验
也顺理成章地交由他来完成。
打开房门,
一手正忙着操作吸尘器的崔树
略腼腆地笑着让我们稍等,
他正忙着赶在DECO 的拍摄前
完成这里的“深度保洁”……



祝羽捷(左),写作者、策展人、文化学者,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策展与批评专业,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候选人。曾策划 “未来出走”、“柔者成承”等当代艺术展;著有《世界从不寂静》《羽来信》等;译作有《哗众取宠》《简洁如相片》等;2018年曾被英国旅游局授予“中国区社交媒体影响力友好大使”。2023年起,担任ELLE China文化-艺术顾问。

“探寻‘老破小’的过程,总是很累很沮丧。这其中特别需要主人有空间想象力,要寻找那些有通透可能的空间。”

崔树(右),CUN DESIGN寸品牌创始人,一位80年代出生的设计师。曾获2015中国设计星全国总冠军、2016年40 UNDER 40中国设计杰出青年、第十四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光华龙腾奖、第十二届佛罗伦萨双年展达芬奇2019室内设计金奖、美国Best of Year荣誉奖等。

“这个小空间,没有解决所谓‘小房子里的机巧功能’,但是它制造了我们人生中舒适的一个片刻,我觉得这是一个好设计意想不到的结果。”



追寻着在心中根植了许多年的老房子情结,祝羽捷几年前就间或开始在上海寻访各种老房子,“刚到上海的时候就很喜欢串街,也幻想过自己是不是可以住在一个老房子里面。如果有机会能遇到一个合适的房子,可以在里面跟朋友喝喝茶、聊聊天,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就会很快乐。”



小小的、充满安全感的老房子,总能带给祝羽捷无限遐想。

然而,这不是一个可以迅速达成或者说轻易实现的愿望,老房子常常会有太多经年累月而来的复杂纠葛。最终,当祝羽捷最终在市中心遇见这间不到40㎡、房间的地面上都已经满是破洞的小屋时,她也是感概万千:“买的时候,其实它真的条件非常地差,连地板都已经被白蚁啃噬了,但是我觉得它是很有想象空间的。”


2021年初冬,崔树第一次来到祝羽捷买下的“老破小”现场。

有了基于这个小房子所衍生的生活想象,祝羽捷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自己熟识多年的好友——建筑师崔树。

从写作《羽来信》时便开始与崔树保持书信交流,到现在这么多年,“树哥”俨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了解祝羽捷的设计师”。但是,这么小的项目,崔树会怎么想?远在北京的他会接手吗?第一次相约一起看现场的时候,祝羽捷心里是真的没底。



哪怕有着多年的深交,祝羽捷也没有预料到,一进入这个几乎已经称得上是“破败”的老公寓,崔树马上双眼发亮——“能看到几十年时间流过这个房子的痕迹”,这样的房子让崔树兴奋不已:“我当时就有了一个概念,希望她生活在这个繁忙的大都市里边,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段。比如说每天把2小时或者20分钟放在这个房子里,能让生活的丰富度和趣味性,甚至度过这段时间的质量都能有所提升。”

房屋轴测图&平面图


基于这样的考量,崔树对这个小空间的定义也逐渐明朗起来:“如果我们说家是第一空间,工作的环境是第二空间,其实我更愿意把这个空间叫做小兔(祝羽捷)自己私属的第三空间。”

从早晨起来离开家,冲到城市里边,进入一个职业的角色,最后某个时间段躲到这个小房子里边,又回到了一个完全的自我里面。利用空间塑造来这样的身份转化,成为设计师眼中一件别具意义的事情。



一进门就能感受到“老破小”户型改造后完全不一样的全新格局,清新自然的空气与阳光透过天窗倾泻而下。远处圆形玻璃天顶在墙面留下的大片圆形光影,更是寻常家居空间里难得一见的独特景致。

探访现场的一个月后,崔树给祝羽捷出了厚厚的一本设计方案。在这本祝羽捷口中“像毕业作品集一样的”大厚书里,40㎡的小空间被重新规划为一个瘦长的长方形盒子,设计师又在这个整体里切分出一个会客厅、一个小广场和一个读书的小窝,共三个复合在一起的功能板块。神奇的是,这么局促的面积,竟然因此有了不小的容量弹性,访客从三五人至七八人,似乎都能很自如地在这里相谈、社交与活动。



老建筑原本的铁门窗被崔树拆解下来,搭配圆形镜面,成为屋主特别喜欢的一处“装置艺术”。

推门入室,作为第一个功能模块的会客厅跃然眼前。老房子的记忆,便犹如时间的光泽,借由建筑原有绿色的铁门窗得以被留存在这里。“第一眼看到这个绿门我们俩还挺兴奋的,挺有老上海的特色,就把这个门给保留了下来。”出乎祝羽捷的预期,崔树还将它做成了俨然当代装置般的一个作品。这个小设计,让身为艺术策展人的祝羽捷特别欢喜。



聊起空间的配色构想,崔树说他是特意决定以暖色系作为主调。南方的冬天总是让北方人心有余悸,设计师便想通过空间墙面淡淡的橘黄色,让这里在穿越阴冷季节的时候,也能带来温暖的视觉感受。



一进门的角落里,随意摆放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朋友们为祝羽捷所作的画像,为小空间带来浓浓的文艺气息。

作为点缀,以“点与线”形式存在的绿色元素,同时也都是极具功能性的设计亮点所在。除了门框与窗框,空中简洁的绿色灯带,还肩负着可以用作布展、挂画的空中轨道的“隐藏功能”。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空间,邀约工作伙伴前来开开会议或是举办小型展览,对祝羽捷来说也是再贴心不过的隐藏配置了。



作为全屋最有视觉冲击力的方圆组合,方盒子形状的盥洗室与圆形小广场在空间中部相遇的融合设计,悉心处理了台阶高度、挑空高度等细节关系,这些尺寸的审慎处理共同造就了最终的使用舒适度。竖向的方盒子进一步承担着在视线里拉伸过于狭长的空间纵深感受的作用。



在盥洗室内部,自然光和新鲜空气可以通过顶部的不规则天窗进入盥洗室。身处一层狭长户型中部的位置,这样的采光、通风设计在日常的使用中会很舒适。

循着“长方形盒子”的纵深向内探索,设计师用再一个瘦高的“竖盒子”来拉展房间最明亮和高挑的位置,并在这里塑造了一个敞亮的卫生间。一旁定制的方盒子造型绿色不锈钢迷你盥洗台,也是设计师信手拈来的一处妙笔。再由此向前,便到达了作为空间枢纽般的“中央小广场”。



设计师将无角度感的圆形几何体放置在长方形空间里边,做了一个有天光的小广场。其中用来围合空间的半圆形墙面,起止的位置考虑都很关键。视野需要有所遮挡,不会一览无余,又要满足作为通道的足够尺寸的要求。起与止的最佳位置通常都会是位于整个方形户型的对角线上。画面左侧雕塑来自艺术家杨冕的CMYK系列。



独特的中央天顶采光设计,让身处圆形小广场所有人的视线都自然而然地追寻着天光而向上延展。虽然在小小的一室,但是视野可及的空间却是无限宽广。

屋顶可以抬头见树的圆形天窗,成为小空间里的又一点睛之笔。还记得二人第一次来看到这个房子的时候,中央小广场的位置还是个光秃秃的破败小院。发现了院外枫杨的崔树就想着“如果在上海这样一个远离大自然的城市里,能在家里看到一棵树的春夏秋冬,该有多浪漫”,便在设计中特别为这棵枫杨树预留好了位置。



而最终落地呈现的圆形窗框连同树木的枝丫,还会在晴日午后的墙面之上投映下斑驳光影,给身处于此的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



空间内的艺术品搭配也处处埋藏着屋主的心思。在设计师的构想里,小广场就像一双手把所有人环抱在一起。在拍摄完成后,祝羽捷还为这个空间添置了一幅来自施勇的艺术作品《彼此》——艺术家将“彼此”两个字拆分后做了抽象的重组。“再设计后的新生”这一创作的寓意,也同样暗喻了这个“老破小”空间的重生。



在小屋里转上两圈,不难发现还有许多方和圆的元素在空间里反复出现。设计师的意图并不是刻意强调这些几何元素,而是要基于几何的拆解来解决空间问题。

比如中心圆形小广场的由来,并不是简单的为了做一个造型,而是因为对于长宽比远超过1:2的狭长空间,圆形能很巧妙地在中央的位置承担起空间转换的隐藏功能。崔树通过它来完成一个客餐区到一个阅读和居住的小窝的功能转化,同时也巧妙地完成了空间功能和空间气氛的转场。



在圆形小广场的两面弧形墙面上各有一个小方洞,全屋的设计都是以小方洞15cm×15cm的模数为基准,衍生出所有45cm、60cm、300cm的数据。同时,这两个独特的开洞位置还可以串联起三个小空间的所有视线交流,而设置的高度也是以屋主的平视视线作为依据。

说到得意处,崔树还忍不住向我们透露了设计中的一个小秘密:“身处一个空间之中是否舒服,和里面所有微小的尺度决策都有紧密关系。”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神情就好像是在说“这一点如果我不讲,你们是绝对不会发现的”——事实上,还真是这样!这些细部的模数考量,比如半墙到底应该多高、起和止的位置又是如何决定的等等,都是辛苦而琐碎的“看不见”的工作,根本无迹可寻。



祝羽捷说,她喜欢那种“刺猬的生活”,“就坐在那个洞里面,但是对一件事情比较钻研,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把这里想象成了一个开策展会议、读艺术书、见见喜欢的朋友们的一个所在。”

离开长桌区域和天光广场,来到空间尽头处的半高隔墙另一边,就是一处私密 “小窝”般的休憩空间,也是对屋主想象中“刺猬生活”的真切演绎。



小屋深处的第三个空间既是一个休憩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更加放松和自由的所在。白色床品来自品牌寐MINE,抱枕与盖毯来自ARKET。

这里私密感的营造,还得益于崔树特地缩小了空间尽头墙面上原有的采光窗面积。在窗外,他也特别设计了一处不着痕迹的“小改造”。



空间尽头处的采光窗和小桌面的组合设计,就仿佛是从窗户处翻折下来了一个同样形状的桌子。因为有了足够的天顶采光和新空间私密性的心理需求,设计师稍稍缩小了原窗户的尺寸。窗外与室内同色的视觉延展也同样是设计师的巧思。绿色台灯来自品牌&Tradition。

目光越过方圆组合的书桌和窗棱,视野所及的窗外是一段少有人通行的里弄尽头。墙面被刷上了与室内同样的淡橘黄色,一致的涂色巧妙地模糊了窗内外的物理界限,仿佛室内小小的空间在窗外还有更多的延展,带来城市底层窗外少有的“无边”感受。



与小广场的圆弧形半墙相邻的柱状结构,是充满空间体量的装饰品,到了夜晚也是一盏迷人的氛围灯。

在DECO拍摄的当天,设计师崔树也刚好作为一名“借宿者”完成了他在自己设计项目里的第一次入住体验。从软装的调整、生活用品的摆放乃至保洁工作的完成,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完整感受。


画面左一为Catie Lo Shanghai创始人张砚泽,右一为艺术家王韫琛。

拍摄日同时也是崔树入住的第3天,他还和我们特别分享了“前半夜睡广场,后半夜睡卧室”的独特体验:“到了晚上,躺在小广场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天空,虽然因为城市照明的原因看不到星星,但是能在暗沉的黑夜里看见自己的倒影……那个感觉还是很有趣的。”



正因为有了这个迷你空间,祝羽捷也有了最佳的“借口”,请朋友们来此聚会,从外地过来的朋友也可以像崔树一样直接在这里“就地留宿”。“我觉得好像大家很难得能有在这里这么放松的一个状态,在这里,大家喝茶、喝酒、聊天都更加地肆无忌惮。有一次大家好像喝多了,有一位朋友还在小广场里跳起了舞,就特别开心。”祝羽捷说。



这里每一天真实上演的故事,几乎与崔树最初的构想完美重合:身处喧嚣城市,时而躲到这个“既私密又开放”的小空间里,或与三五好友相聚,又或独自消遣时光……这种灵活、百变的“第三空间生活”,让设计师本人也很“上头”,相信对每个整日穿梭在高楼大厦间的都市人而言,也都会是一种无比心动的居住体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微信公众号➤达人室内设计网,小编微信号➤wonadea20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达人室内设计网 ( 粤ICP备12090048号-1 公安备案 )

GMT+8, 2024-4-29 15:00 , Processed in 0.09016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Wonadea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