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名师与新作

注册
成都最美设计工作室丨润舍纳图设计李雪
达人设计  / 发表于 5 小时前 |商业公装[严选]  / 办公空间/企业总部

达人设计

网站总编

私信回帖


在人人都在讨论经济下行,都要探寻消费降级的当下,是否意味着我们要降低对美和生活品质的要求呢?设计师李雪对于这个话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在成都锦江畔,李雪的工作室,在有限空间之中,展开了对美和品质的的无限探索。这处单层仅70平方米的空间,成为她践行“限制性哲学”的生动现场——没有冗余的装饰,没有昂贵的堆砌,却通过对光影、材料和场景的精准把控,创造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在这里,设计证明了自己的真正价值:不是在顺境时锦上添花,而是在约束中依然从容地创造意义、安顿情感。

入口以石墙面搭配深色木质门,门楣遮阳篷勾勒简约轮廓。带有铸铁玫瑰门把手的原创木门设计精巧,象征“铿锵玫瑰”,门上方的窗可灵活开启。“设计不应该只是营造空间,而是应该创造能够安放情绪的场所。”李雪坐在自己设计的茶亭中,斑驳的光影透过特意设置的小窗,洒在她的身上,好像也柔化了这位号称设计界“铁娘子”的锋芒。历经了十二年,李雪创立的润舍长成了如今的模样,而她对设计的理解,也悄然长出了更细腻的层次。木质书架满溢书籍与器物,夹层以石料围合,悬垂植物软化边界。书架的“收纳 + 展示”功能和夹层的“私密 + 开放”属性实现空间最大化利用,植物与温润木作更强化了疗愈型空间的松弛感。她说,设计不只是造一个空间,更是织一张情绪的网,能接住人的恍惚、疲惫、突然的沉默或灵感。

她总是回忆起最初的那个loft,几十平方米,却像一座冒险乐园。那时候的她,带着团队在里面摸索、试错,每一寸墙漆、每一盏灯都像是从好奇心里长出来的,这被她称为1.0时期,青涩但生动。后来她们搬进了西村大院和太古里这些更大的空间里,开始学着与商业对话,在规模与美感之间寻找平衡,这段节奏紧张的日子是李雪的2.0时代。如今她遇见了现在这个单层只有70平米的空间,小而完整,静而不孤。她决定把十二年的感知都安放在这里,感受光影如何跌落,风怎样穿过,人行走其中的节奏与停顿。她说,这是她的3.0阶段,也是一次向内的回归,不再试图用设计去征服什么,而是想温柔地接住每一个走进来的人。就像她常坐在茶亭中那样,什么也不做,只是感受时间,和空间一起呼吸。

设计师李雪。挑高空间中,垂坠绿植编织自然穹顶,茶台承载手工器物,光影随天窗流转,以自然元素突破空间约束,让场域成为疗愈与实验的容器。玄关以石料铺陈地面与立柱,低位灯笼式照明消解空间压迫感,窗外植物借景入室。简约器物陈列其间,通过材质肌理与光影层次,构建空间过渡,诠释“时间暂停感”的初始营造。黑色茶几来自壹集。“我希望在这个空间里,找到设计最初打动我的那种力量,不只是美,更是背后那种让人停留、感受、思考的场域能量。

”李雪说自己之前也没有学会“停下来”,就像是网上常说的东亚人的一生好像都在赶路一样,李雪说之前的自己也一直在急匆匆地为各种目标而奔赴,一年做四五十个项目,通宵到天亮是常态,是李雪之前的常态。但现在,她想通过空间教给自己如何慢下来,不仅是行动的静止,更是身心的全方位舒展。松枝绿意洒落,手工陶艺品与古朴器物错落于黑色手工肌理桌台。自然元素与手工质感呼应,展现材料的丰富且统一。以自然肌理串联不同材质,在细微处传递空间的疗愈基因。由此,这处工作室被构想成她和访客共同歇脚的驿站。手工莱姆石肌理与艺术涂料在自然基调下交织,斜顶小窗捕捉的夕阳光影与木窗框住的石榴树构成借景游戏,榫卯踏步茶台通过脱鞋仪式营造沉浸氛围,访客常在此忘却时间,李雪将其归结为疗愈型空间的核心恰在于制造时间的暂停感。天窗暖光漫洒,木质书架与半透屏风围合静谧阅读区。手工陶艺与花艺自然陈列,借器物与光影承接松弛情绪。光影设计是营造疗愈感的关键。李雪大量运用低位照明、台灯与落地灯等软光源,规避顶灯的直射与压迫。阁楼斜顶开一小窗,日落时分,光恰如其分地洒落,形成随时间移动的光影戏剧。

中央的石材桌台陈列着各式手工器皿,上方垂落的植物与周围的石材立柱、木质家具相呼应,营造出自然质朴的氛围。沿侧的区域,通过不同材质与层次的搭配,围合成富有韵律的空间,与室内外的自然元素融合于一体,为创作与休憩提供了惬意场域。新工作室体量精巧,然而在李雪手中,这个小空间却焕发出丰富的层次与体验。“我推崇‘限制性哲学’,”她表示,“有限预算、既定结构、特定场地——这些限制往往可以成为设计最有力的出发点。”可开合的隔断灵活划分空间,旁边的木质书架陈列着书籍与艺术品,营造出雅致的氛围。

下方的区域,通过台阶与平台的设计,围合成错落有致的空间,与周围的自然元素、木质家具融合于一体,为空间增添了层次感与灵动性。木质百叶窗向两侧舒展,延伸空间纵深感。暖光轻拂墙面粉质肌理,植物与器物的自然呼应,将屋外生机与屋内静谧编织成情绪场域。左侧梦想椅由安藤忠雄设计,来自CarHansen&Son;右侧茶几来自JACO;吊灯来自Wdstck。面对一层仅75平方米的格局,李雪很兴奋。通过精妙的垂直规划“内建筑”的方法,创造出三个不同标高的功能区域。拾级而上的茶室,下沉式的会谈区,以及悬浮状的办公阁楼,在纵向维度上构建出丰富的空间体验,这种垂直复合策略不仅解决了功能需求,更创造了一种沉浸式的空间叙事。

从横向来看,一层被划分为五个可灵活重组的功能模块:茶亭的香道仪式区、镜面延展的虚拟空间、多功能会客区、阁楼私密空间以及衔接花园的过渡带。每一个区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动线、材质、光影彼此串联,形成一种流动的、可探索的空间体验,而这些模块又可以通过原创家具的位移实现切换变形。灰色皮沙发依托粉质肌理墙,落地灯暖光晕染角落。植物与复古器物构建了可休憩、可沉思的疗愈场域。为了在有限空间中营造出丰富的体验感,李雪在材料上下了极大功夫。整个空间使用了四种不同的艺术涂料以及多种石材、木材和铁艺,却丝毫不显得杂乱,这是因为她始终坚持材料的丰富性要在统一的气质中展开。所有涂料的肌理都是李雪携团队自主研发的,她甚至自己去石材厂和师傅一起打磨石材,用酸洗、钢刷等方式处理表面,只为还原她在新西兰旅行时见到的“被时间风化后的石头质感”。在这里,每一种材料都被赋予独特的体验输出和叙事使命。木质百叶窗完全展开,纵览挑高空间的层次韵律。茶台、垂坠植物与陈列柜依次铺展。光影随百叶开合流转,让空间成为时间流动的容器。在有限的空间里,借景也是她常用的手法。一扇木窗推开,视线便延展到院中的石榴树;另一侧则通过镜面延伸视觉边界,让人产生“空间之外还有空间”的错觉。这些处理不仅扩大了空间的感知维度,更在感官体验上带来一种放松与探索的愉悦。

挑高空间中,大型绿植与黑色桌台构建核心办公区,玻璃隔断模糊功能边界,双层结构呼应“复合实验场”理念。桌面书籍与器物有序陈列,借自然光影与材质温润,打造兼具专注与松弛的工作场域,践行慢设计对“时间暂停感”的深度塑造。作为每年行走意大利、日本等地的环球旅行者,李雪将国际视野注入本土肌理。茶亭的脱鞋仪式源自日本茶道,但踏步改用川西老绣皮;花园洗手池融合意大利石材与蜀地手工铁艺;甚至灯具也暗藏玄机——可移动的氛围灯实际是隐藏的液晶屏支架。她像策展人般保持空间的新鲜度,通过定期更换软装艺术品的“微创手术”,常客每次也会发现新惊喜,用有限的花销让空间进行不断迭代更新。木质百叶调节光影,台灯、陶艺等器物简约陈列,小型办公角借自然生机构建专注空间。李雪始终相信,空间不只是容器,更是创意的孵化器。面对外界的波动,她和团队选择让设计本身成为答案——他们将工作室变成了一处持续生长的“实验场”,在这里,创意不被限定,而是不断生成、验证与迭代。工作室门口那座常被误认为咖啡馆的小花园,恰恰成了观察人与空间如何自然互动的窗口。有人驻足询问“这里是喝咖啡的吗”,这类好奇反而启发了团队:真正的设计,应该从人的直觉与行为中寻找线索。于是,酒店香氛区、沉浸式体验角等创新细节,正是从这些柔软的瞬间中生长出来。石壁炉沉淀时间质感,复古皮椅与金属边几围合交流区。艺术摆件与烛台的点缀以有限元素营造疗愈场域。墙上雕塑出自陈光耀之手;Eames躺椅由Charles Eames与Ray Eames共同设计;右侧推车由Erik Buch设计,Dyrlund制造。整个办公空间,本质上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设计研发中心”。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承载着未来的某家酒店、某个展厅或某处商业空间的基因片段。抬高的茶室,实则是私密VIP区的真实模型;会客厅的家具组合方式,也正在某个艺术项目中延续;洗手区隐藏的镜面电视,在打开的那一刻拓展了空间的维度……更特别的是,这里持续进行着空间的“角色扮演”:周一它是酒店客房的样板,周三变身为文化展厅,周五又模拟零售复合店。通过这种真实可感的场景切换,每一个创意都在使用中被反复审视与打磨——空间不再只是被设计之物,它更成了设计能力的赋能者,持续滋养着李雪与团队的想象力与敏锐度。玻璃圆桌、木质凳椅与黑色皮质沙发组合,花艺柔化空间硬朗线条,石材壁炉沉淀时间质感。多元材质与功能场景融合,展现“复合实验场”理念,平衡力量感与疗愈感,彰显女性设计师的特质表达。

浅色石墙面与深色木作围合走廊,悬垂植物模糊顶界,转角陈列柜以玻璃展陈手工陶艺。材质的质朴统一和器物的仪式感陈列将“边界模糊”与“情绪承接”融入空间过渡。酒店客房的样板,周三变身为文化展厅,周五又模拟零售复合店。通过这种真实可感的场景切换,每一个创意都在使用中被反复审视与打磨——空间不再只是被设计之物,它更成了设计能力的赋能者,持续滋养着李雪与团队的想象力与敏锐度。满架的书籍与陈列的器物,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前方的区域,以书架、长桌与休闲区的联动,围合成舒适的空间,上方垂落的植物如同天然的装饰,与室内的木质家具、艺术陈设融合于一体,成为静心阅读与交流的好地方。木质踏步与石材基座衔接不同标高空间,通过 “抬高 + 下沉” 的层次划分,在小空间内实现茶歇区与交流区的功能切换,形成多元场景的空间化表达,材质的统一更强化了过渡的自然松弛感。此外,材料与工艺的自主研发也是实验室理念的核心,设计团队会参与涂料和石材的处理,以有限预算实现进口材质的质感,研发如仿莱姆石涂料等替代方案,并借助原创家具、艺术装置和细节节点不断验证设计语言的可行性与感染力。沿侧的楼梯区域,以石材台阶、金属扶手与绿植的联动,围合成富有韵律的空间,与室内外的自然元素融合于一体。这一切实验均指向一个目标:在限制中寻找差异化与感染力,让每一处细节都成为可复用的“基因片段”,最终落地于酒店、展厅、商业空间等更广阔的项目中,形成从实验到实战的无缝转化。墙面圆形镂空设计,搭配木质梯子,营造出自然且富有层次的视觉效果,成为空间里独特的细节点缀。凹凸石材凿成的水槽搭配古铜色龙头,砾石地面环绕。水元素的引入和自然材质的碰撞将室内“情绪场域"延伸至室外,为休憩场景提供物质载体。李雪的润舍3.0像一块被精心雕琢的玉石,折射着当代设计的多元光谱。这个融合办公、社交与生活实验的复合空间,见证着一位女性设计师对"限制性哲学"的持续探索。当访客脱下鞋子,踩着榫卯结构的木踏步进入茶亭时,设计师预设的心理转换程序便悄然启动——这个强制性的仪式动作,暗示着需要放下固有认知才能体验空间的全部可能性。

摄影 丨 形在空间摄影 贺川
撰文 丨 梦真
编辑 丨 宋杨Yang.S
新媒体协助 丨 王天昱
视觉设计 丨 舒宁、邱镜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微信公众号➤达人室内设计网,小编微信号➤wonadea20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达人室内设计网 ( 粤ICP备12090048号-1 公安备案 )

GMT+8, 2025-9-12 15:07 , Processed in 0.35780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Wonadea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