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名师与新作

注册
无间设计吴滨 | 设计师吴滨的理想山居

达人设计

网站总编

私信回帖



吴滨曾与朋友打趣道:“住在上海的老洋房,永远觉得是阴天,直到你走出门才发现其实是晴天。”市区老洋房采光不佳,他对于光和空间的关系格外敏感,正因如此,安吉度假屋对于光的把控成为了一层设计的重中之重。
山谷中,光自带一种治愈的能量。因此,吴滨将空间尽可能打开,将自然的光引入,让自然的能量真正饱满地充盈在空间里。
“这个家,是光的收集器。” 这座房子朝东,晨光最先到达,午后便悄然退场。中午以后,屋内光线渐渐隐去,只留下窗外连绵的山景。为了让光在一天之中有更丰富的层次,吴滨用软件模拟日行轨迹,进行了精确的光照计算,在不同方位布置天窗与开口,并在棚顶开下了若干孔洞,让阳光在正午垂直而下,午后又会迎来西面的斜阳。日照就会在不同的时间段交织成一个循序展开的光影舞台。





迈入这座入口低调的度假屋,右侧是吴滨精心打造的苔藓小庭院,由砂砾与绿植围合而成,并不急着揭示屋内,而是一种含蓄的引导。对吴滨而言,这里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一种从都市抽身、让身心真正安静下来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始终强调节奏的重要性,构建视觉动线的背后,让人与空间的相处更为和谐。我们在全新开辟的玄关稍作停顿,顶部的开窗制造了挑高与光线的间奏。





室内一层的空间开阔通透,动线极为流畅——客厅、露台、厨房与书房连成一体,客厅的落地玻璃窗完全可以推开,视线随之被引向远处的自然山景,视觉与气息都与山林紧密相连。吴滨打破了原本房屋封闭的布局,尽可能地将实墙替换为玻璃,如今每一面墙、每一处开窗,都在邀请自然光和空气流动,营造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米白色自然纹理的大理石,经细致打磨后呈现出温润的光泽,通铺于整个空间。客厅中央的白色沙发安然伫立,仿佛一块留白的画布,将周围的光影与呼吸都纳入其中。客厅一侧,以整面原石砌筑的墙体回应着当地山居的记忆。用设计去呈现山居的建造方式,需要如工艺美术般的耐心与精细,如同绘画,层层铺陈,直至呈现出最恰如其分的形态与力量。





大尺度的L型露台与客厅几乎无缝相连,吴滨将露台设定为一个及时更新的家中“艺廊”,摆放着造型简洁的座椅、收藏与雕塑。他在顶棚同样开设天光口,“原来天空太多,画面就散了。”房檐压低了天际线,也重塑了山景的层次,在夏季多雨的江南气候里,创造出尤为从容的灰空间。
回到室内,嵌入石墙之中的壁炉静静地燃烧着吴滨自挑选的松木,火光与木香让氛围格外温馨,烧松木的独特香气充盈着空间,将一种深远的山林气息带进屋内,一切充满了时间的痕迹与生活的细腻。





通往负一层的楼梯,贴着⼭体更近,被吴滨设计成一条刻意收窄的小径。狭窄的通道尺度让脚步不自觉地放慢,墙面与光线的变化逐渐隔绝了楼上的明亮的氛围。楼梯入口处还安了一扇深色小铁门,像一道心理暗示——前方是一个更加静谧而向内的空间。
“我平时其实是一个很宅的人。”吴滨笑道,虽然他享受社交带来的愉悦感,但更多时候他喜欢独处。负一层正是属于他的自我空间——黑色与沉稳的色调成为主导,光线被刻意压低,这里被用作画室、茶室与会客厅。





负一层的设计亮点一定是“内观盒”般的茶室,吴滨将茶室设计成一个幽暗的木盒,敞开时连接着整层空间,需要独处时,两扇门又可以完全合拢,屏蔽了外部的声音与视觉,仅留下一个压低的横窗,仿佛中式园林中的借景之法——有些风景宜宽幅展开,有些只需一隅点到即可。光线从下方射进来,映照着窗外脚边充满生机的苔藓山石与枝叶。在茶室可以独自泡茶、点雪茄、与友人交流会面、静思冥想,成为真正的精神归处。设计不仅是空间形态,更承载了生活的精神仪式。





客厅由沙发模组共同构成了一个可以随意切换状态的“生活场”——没有主次之分,也不设明确的功能边界。吴滨为这个空间特意设计了一组可随需求自由组合的沙发形态,使其与不同的生活场景自然契合。后方的长桌上,他常静坐挥毫水墨——早年的研习已将笔墨的灵性深深镌刻在他的设计中,化作一种流淌于空间之内的韵律。





负一层亦是吴滨多年来的艺术收藏地,他不过度追求名头,也不刻意讲求门派统一,而是以“是否能融入空间”为准则。正对壁炉的画作如同一本被翻开的书籍,它出自中央美院艺术家杨新收之手,一幅象征白昼,一幅象征黑夜。吴滨特地为这件作品定制了画框,“我喜欢收藏我熟悉的艺术家的作品,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连接感。”有些旅行中偶遇的器物,甚至是某次在山里捡到的石头,吴滨会带回度假屋,“哪怕这些物件很小,都是我的一段记忆。”





画室面向峡谷,整扇门可以完全敞开,使户外、廊道与室内形成一个整体,黑色的木质廊道与泳池和自然景观通透连接,“⼤夏天我喜欢在地下⼀层呆着,这里更阴凉,有种洞穴的感觉。月光特别好的时候,我会坐在沙发上,看松树的影子落在山谷里。”从入山小径的仪式感,到茶室的内观盒,再到泡池的柔软,艺术收藏的文化厚度,最后是画室与自然的通透连接,构筑了一个身心安放的静谧庇护所。





在设计这个度假屋之初,吴滨就将它视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建筑改造、室内、景观与艺术收藏彼此交织,缺一不可。“设计师从建筑改造到室内,再到景观与艺术品顾问,很关键的是统筹对于⽣活美学的理解,空间是⼀个整体,每个要素都不可或缺。”因此,户外庭院的石块高低、树木的种类与位置,在设计初期就已经被勾勒成一幅完整的轮廓图。





院子的正中央,伫立着一棵他格外喜爱的红松。安吉朝东的地势,会让秋冬的庭院略显阴冷,而红松的树皮泛着暖红色,衬着四季常青的枝叶,让整个空间多了一分热烈的气息。“它很像我们中国古画⾥⾮常遒劲的这种出枝的感觉,因为我⼩时候画画就是最喜欢的宋画,我坐在这张画桌上,抬眼看到的就是⼀个超尺度的横宽,像⼀个⻓卷⾥⾯出现⼀颗我特别喜欢的松,映衬着远处的远⼭,这是我觉得很美好的⼀个画⾯。”





吴滨提到富春山居图,包括江南文人像是吴昌硕、 赵孟頫,他们在江南一带的生活状态,对于山野与 自然的感受,是他认为中国文人隐居的一种境界。
在他看来,理想的山居应当有三个层次:先“可望其景”,再“可游其间”,最终“可居其中”。在城市与自然之间往返的状态,给生活呼吸和延展的余地。





近几年,吴滨与无间设计的风格也更加地“松弛”,吴滨认为这与他的个人状态密不可分,同时大环境的变化,让人们愈发向往一种更安定、更从容的生活。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不再追求过度堆砌的奢华,而更看重设计表达的精准与内涵。
“我们所说精致可能是⼀种精确,它其实是⼀种设计的控制能⼒。”安吉度假屋虽然呈现很松弛的状态,但实则经过一番精心雕琢,“它并不是真的是很随意,因为⼀旦随意,⽓就漏掉了”,而眼前的空间会让人感受到⽓场是收住的,但是进入后又会迅速放松下来,这种微妙的平衡,正考验着设计师对尺度、光线、结构乃至情绪的精准把控。





“作品亦如此,我们并会不去追求第一眼的张扬和刻意的装饰。让⼈感觉舒服的设计,是能够在长久的相处中仍然生出力量的,可以在内敛与张⼒之间达到平衡,这是我理解的⼀种好设计。”
从事室内设计以来,吴滨曾经尝试将上海独有的Art Deco语言融入作品,希望在风格中找到与自身经历的共鸣。对他而言,空间不仅是感知内在与外界的媒介,更承载着文化原型的秩序与形态。从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摩登东方”,他的设计语言在个人经验与文化语境的细微碰撞中逐渐成形——既要扎根于“菰蒲深处”,也要借回忆与对历史的重新学习捉摸出形态的变化、位移与再构建。或许正因为心里那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始终眷恋,他才能在喧嚣的时代里保持一份宁静与从容,使隐逸的传统在当下发生了更加深刻的转折与更新。





古代的文人们都喜欢在山中隐居,“当你面对自然,会有一种能量的吸收的感觉,特别宁静的感觉。置身天地之间,你会感觉到人其实是渺小的,没有什么事情是特别重要的。”
这片理想山居,不仅是空间的体现,更是对生活哲学的阐释,是现代人回归自然、身心平衡的理想之所。空间与自然共同形成的场域会将人轻轻托住,让人明白,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而丰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微信公众号➤达人室内设计网,小编微信号➤wonadea20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达人室内设计网 ( 粤ICP备12090048号-1 公安备案 )

GMT+8, 2025-9-16 18:16 , Processed in 0.139495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Wonadea

返回顶部